简介

拓扑排序(Topological Sorting)是图论中对有向无环图(DAG)中的顶点进行线性排序的一种方法,使得对于图中每一条有向边 $u \rightarrow v$,顶点 $u$ 都排在顶点 $v$ 的前面.

拓扑排序的本质是解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顺序问题,拓扑排序在生活中具有很多的应用场景,但在本文着重介绍在信息学竞赛中的运用

如何实现拓扑排序

前面的定义可能很抽象,但是如果只是为了竞赛只需要知道拓扑排序是怎么实现的能解决什么问题

拓扑排序本质上是寻找到一个入度为0的点,然后把这个顶点和出边都删掉并记录下这个顶点,重复循环直到没有顶点,剩下记录的数值按照先后排序就是拓扑排序了

这里有个优质的视频可视化地介绍了拓扑排序,但是没有将具体的算法实现(大概思路有的)
所以记得回来看我的文章

注意
1.拓扑排序只能在有向无环图(DAG)中使用,如果有环会造成无序可排,无向图更不用多说了
2.一个图的拓扑排序不唯一,因为一个图不一定只有一个入度为0的节点,选择节点的顺序决定了拓扑排序的结果

Kahn算法

Kahn算法的核心思想是

每次选择图中入度为 0 的节点,将其加入拓扑序列,并从图中删除它(同时减少所有邻接点的入度)。重复此过程,直到所有节点都被处理或发现图中有环。

变量一览

我们维护这些变量

变量名

类型

含义

n

int

图中节点总数(编号 0 到 n-1)

m

int

边的数量(有向边)

g[]

vector<int>

邻接表,存储图结构

ind[]

int[]

每个节点的入度

q

queue<int>

处理入度为 0 的节点

res

vector<int>

存储最终的拓扑排序结果

使用邻接表可以较好的进行处理

算法步骤

算法步骤大概可以分4个阶段

  1. 计算每个节点的入度

  2. 将所有入度为 0 的节点入队

  3. 循环处理队列:

    • 弹出队头节点,加入拓扑序列

    • 遍历该节点的出边,对每个邻接点 v 执行 ind[v]--

    • ind[v] == 0,将其入队

  4. 最终判断:

    • 如果拓扑序列中的节点数等于图中总节点数 → 成功排序

    • 否则 → 图中有环,无法拓扑排序

这种写法类似BFS

示例

来看个示例,假如是这个图(2指向3)

    0 → 1 → 3
     ↘     ↑
       2 →

那么用邻接表表示就是

g[0] = {1, 2}
g[1] = {3}
g[2] = {3}

初始入度为

ind[0] = 0
ind[1] = 1
ind[2] = 1
ind[3] = 2

参考执行过程

步骤

队列

出队

res结果

修改入度

1

[0]

0

[0]

ind[1]=0, ind[2]=0

2

[1,2]

1

[0,1]

ind[3]=1

3

[2]

2

[0,1,2]

ind[3]=0

4

[3]

3

[0,1,2,3]

完成

复杂度

假设这个图 \( G = (V, E) \) 在初始化入度为 0 的集合 \( S \) 的时候就需要遍历整个图,并检查每一条边,因而有 \( O(E + V) \) 的复杂度。然后对该集合进行操作,显然也是需要 \( O(E + V) \) 的时间复杂度。

因而总的时间复杂度就有 \( O(E + V) \)

空间复杂度 \( O(E + V) \)

代码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m,ind[10010];
vector<int> g[10010],res;
queue<int> q;

int main(){
    cin>>n>>m;
    for(int i=0;i<m;i++){
        int u,v;cin>>u>>v;
        g[u].push_back(v);
        ind[v]++;
    }
    for(int i=0;i<n;i++)if(!ind[i])q.push(i);
    while(q.size()){
        int u=q.front();q.pop();
        res.push_back(u);
        for(int v:g[u]){
            if(--ind[v]==0)q.push(v);
        }
    }
    if(res.size()<n)puts("有环,无法拓扑排序");
    else for(int x:res)cout<<x<<' ';
}

或者你可以使用封装成函数的版本(不建议这样直接复制,多写一份代码多熟悉一点)

vector<int> topo(int n, vector<pair<int,int>>& e){
    vector<int> ind(n),g[n],res;
    for(auto [u,v]:e)g[u].push_back(v),ind[v]++;
    queue<int> q;
    for(int i=0;i<n;i++)if(!ind[i])q.push(i);
    while(q.size()){
        int u=q.front();q.pop();
        res.push_back(u);
        for(int v:g[u])if(--ind[v]==0)q.push(v);
    }
    return res.size()==n?res:vector<int>{};
}

调用示例

int main(){
    int n=4;
    vector<pair<int,int>> e={{0,1},{0,2},{1,3},{2,3}};
    auto r=topo(n,e);
    if(r.empty())puts("有环");
    else for(int x:r)cout<<x<<' ';
}

DFS写法

思路

在DFS中,当我们完成一个节点的所有子节点的遍历后,才将该节点加入到结果列表中.这个特性完美地符合拓扑排序的要求:一个节点必须出现在所有它依赖的节点(即其子孙节点)之前

为了防止重复访问和检测环路,我们通常会用一个状态数组来标记节点为“未访问”、“访问中”和“已访问”

具体执行有以下步骤

1.寻找任意一个未访问的节点,标记为访问中
2.对这个节点进行DFS,当一个DFS遍历完时,将该节点加入结果列表的最前面,同时把这个节点标记为已访问
3.重复执行,直到所有节点被访问
附加一个额外判断条件(不知道放哪) :如果遍历过程中发现一个“访问中”的节点,说明图中存在环

最关键的步骤是步骤2,因为DFS确保了当节点 $u$ 加入列表时,所有从它出发的路径上的节点都已经被处理并加入列表,所以 $u$ 一定会出现在这些节点之前

变量名一览

变量名 类型 含义
g[] vector<int> 邻接表,存储图结构,g[u] 存放所有从节点 u 出发的边所指向的节点。
visited[] int[] 记录每个节点的状态,通常使用 0(未访问),1(访问中),2(已访问)来表示。
res vector<int> 存储最终的拓扑排序结果。
has_cycle bool 标记图中是否存在环,如果为 true 则无法进行

示例

假设有以下图

为了方便,我们高亮这三种状态

未访问 访问中 已访问

ABCD

使用 DFS 进行拓扑排序的过程:

  1. 初始化:所有节点状态为未访问res 栈为空。

  2. 从节点 A 开始 DFS

    • dfs(A)

      • A 状态设为访问中

      • 访问邻居 B

        • dfs(B)

          • B 状态设为访问中

          • 访问邻居 D

            • dfs(D)

              • D 状态设为访问中

              • D 没有邻居

              • D 状态设为已访问

              • D 压入栈

          • B 的所有邻居已访问

          • B 状态设为已访问

          • B 压入栈

      • 访问邻居 C

        • dfs(C)

          • C 状态设为访问中

          • 访问邻居 D

          • D 状态是已访问,跳过

          • C 的所有邻居已访问

          • C 状态设为已访问

          • C 压入栈

      • A 的所有邻居已访问

      • A 状态设为已访问

      • A 压入栈

  3. 最终,栈 res 的内容是:[D, B, C, A] (栈底到栈顶)

  4. 将栈中元素依次弹出,得到拓扑排序序列:A, C, B, D

复杂度

$V,E$ 表示顶点数量和边数量

时间复杂度 \( O(E + V) \)

空间复杂度 \( O(E + V) \)

代码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1e5;
vector<int>g[MAXN],res;
int vis[MAXN];
bool has_cycle=0;

void dfs(int u){
  vis[u]=1;
  for(int v:g[u]){
    if(vis[v]==0)dfs(v);
    else if(vis[v]==1)has_cycle=1;
  }
  vis[u]=2;
  res.push_back(u);
}

int main(){
  int n=6;
  g[5]={2,0};//测试数据
  g[4]={0,1};
  g[2]={3};
  g[3]={1};

  for(int i=0;i<n;i++)if(vis[i]==0)dfs(i);
  if(has_cycle)cout<<"有环\n";
  else{
    reverse(res.begin(),res.end());
    for(int x:res)cout<<x<<" ";
  }
}

总结

如果没有要求两种写法都可以,复杂度都是一样的,我个人觉得Kahn算法较简单且容易理解

对比一下(GPT生成)

对比项

DFS 拓扑排序

Kahn 拓扑排序

算法类型

基于 深度优先搜索

基于 广度优先搜索

是否需要逆序

✅ 是,后序遍历 → 结果需反转

❌ 否,直接按入队顺序构建结果

是否能判断环

✅ 通过递归栈检测

✅ 通过入队节点数判断

控制拓扑序顺序

❌ 受 DFS 遍历顺序影响较大

✅ 可以通过队列控制入度顺序

适合路径DP场景

✅ 天然配合 DAG 上的 DP

✅ 同样适用但不如 DFS 顺手

编码复杂度

稍高(需要递归、环检测)

较低,流程清晰

递归栈开销

有(可能达 O(n))

无(纯迭代)

常用场景

DAG 路径、依赖分析、图遍历顺序等

拓扑排序基础用途、课程安排等

✅ 什么时候选 DFS?

  • 更适合路径动态规划(如最长路径)等需先遍历所有依赖的场景;

  • 可配合时间戳做深度分析;

  • 适合静态图的分析(例如一次性加载,深度遍历所有后代)。

✅ 什么时候选 Kahn?

  • 更适合用于在线处理多次查询任务调度系统等;

  • 实现简单直观;

  • 可以快速判断是否存在环,直接返回。


📌 总结一句话:

两者复杂度相同,选哪种取决于具体需求:

  • 若关注“递归 + 动态规划”,用 DFS;

  • 若重视“顺序构造 + 易实现”,用 Kahn。